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思想 >> 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失在哪里?

时间:2014/8/3 10:45:38 点击:

  核心提示: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怎样回到《新少年中国》,《少年全球》,使人倍感深思!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失在哪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失在哪里?

    一、【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的轶序何时才能回来“忠孝仁义”、“信礼智勇”曾经也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以致内涵不再。
    二、【道德】
    古人相信道德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的“炁场”的能量,得道者吉祥、失道者凶险,把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私欲而奋斗获得的金钱、权利、地位、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重要现在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孝”、“礼”都不懂,又怎么懂得道德的存在呢?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失在哪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失在哪里?

    三、【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望而生悲。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当时虽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人们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支撑的道德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只有极少的私塾馆,才会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四、【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很难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

    五、【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责任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六、【诗词曲赋】
    现在的孩子们除繁重的功课外,只知追星、爱星、游戏人生……,再谈古典诗词之美,确感有点《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古典诗词不是被广泛应用,而是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这就是个社会审美。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又怎能不麻木、冷漠。

   七、【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八、【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现代人也许说“因为大的梨是坏的。”使那个执而陈腐的孔融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现代许多孩子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九、【民风民俗】
   现代生人已洋化了,中国挣钱,溜洋度日,过的是圣诞老人等洋节,吃的麦当劳、肯德鸡、必胜客的洋食,穿的是洋衣、洋裤、洋鞋,住的是洋房、开的是洋车等等,好似没带洋味就没面子,生活不下去。他们不知道门楹、对联、祈福、祭祀,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不知道飘色、不知道台阁,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综上所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这只是大海中的一滴,道不发人深省吗!

 
  • 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zfff.com.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位邮箱:zf@zgqfwh.com 京ICP备12034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