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观察 >> 内容

陶短房:冰桶挑战 普通人何必跟着富人们发疯

时间:2014/8/24 17:05:10 点击:

  核心提示: “冰桶挑战”迅速商业化、娱乐化、秀场化,其善款募捐效率继续低位徘徊,“廉价名人秀”色彩越来越浓厚,这种趋势在其传入中国后,则显得变本加厉,可谁知道他们秀了这一场,“谋杀”了众多媒体版面和网络空间后,到底贡献出几许善款?够交泼出去的水费么? ...

  “冰桶挑战”迅速商业化、娱乐化、秀场化,其善款募捐效率继续低位徘徊,“廉价名人秀”色彩越来越浓厚,这种趋势在其传入中国后,则显得变本加厉,可谁知道他们秀了这一场,“谋杀”了众多媒体版面和网络空间后,到底贡献出几许善款?够交泼出去的水费么?

  “冰桶挑战”在中国变成一个新闻热点、一种突然流行起来的时尚,似乎不过几天的事,但也就这么短短几天功夫,这个据说原本被赋予“爱心慈善接力”的活动,在中国网络上已迅速由公众好奇的关注热点,蜕变为令许多人反感、甚至高呼“再不要看到相关消息”的作秀。虽然说网络时代热点新陈代谢更快,但“冰桶挑战”也未免快得有些出格,似乎还没焕发出多少“正能量”,就被自己泼出的冰水浇了个透心凉。

  那么又何以如此?是“冰桶挑战”在传播到中国后“橘逾淮为枳”,行为变了味,还是中国国情特殊,公众接受度有异?

  事实上这项突然流行起来的“慈善秀”,从诞生至今不过大半年“寿命”,最初虽然系新西兰一家癌症协会的临时起意,成为网络流行,却始自电视秀场主持人马特.劳尔,第一位接棒的是一名著名高尔夫球手,此后虽然有许多普通人参加,但“大红大紫”的,却都是盖茨、扎克伯格、詹姆斯、贝克汉姆、杜兰特等名字,固然起到了一定的慈善宣传效果,却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名人狂欢”、“富人炫富”和“眼球秀”的印象。

  尽管“冰桶挑战”规则规定,接受挑战者要么自己淋冰水,要么捐出100美元,被点名挑战的名人惟恐失却脸面,一般也会接受挑战或者乖乖交钱,但正如许多批评者所言,既然这是一场“无组织无纪律”的秀,捐不捐、捐多少,自然全看参与者“人品”,据报导,最初尚未“变味走样”的“冰桶挑战”,新西兰某癌症协会一个月的募款总额不过12万新西兰元,这样的数额,一个“动静”小得多的慈善募捐活动,也许几小时就能搞定。此后传递“冰桶”,惟恐世人不知其“正慈善中”的更是非富即贵,可谁知道他们秀了这一场,“谋杀”了众多媒体版面和网络空间后,到底贡献出几许善款?够交泼出去的水费么?

  即便在欧美,这种突出名人和眼球、轰动很大收效却不得而知的“秀场慈善”,在某些提倡“普通人行善”、“日常行善”的国家(如加拿大和北欧各国),也是不太受欢迎的。而在中国,短短几天内突然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更凸显其“炫富”、“爆眼球”的功能,而本就可疑的“慈善”色彩,则变得更加虚应故事。

  许多明星、名人和富翁惟恐白白错过这一次廉价赚“点击”的机会,有挑战要上,没挑战创造挑战也要上;更有一些“准明星”、“准名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一心想借这价廉物美的一桶冰水,让自己有机会和心目中的“奋斗目标”挤在“同一个群”里。正如不少批评者所指出的,“冰桶”如此挤占热点空间,但泼冰水、赚眼球的名人们随着冰水泼出的善款,数量却并不突出(甚至有没有都成问题),很显然,这些“冰桶人”从“冰桶效应”中得到的,远多于其付出的,给人的感觉,仿佛一群暴富者花100美元,便买了张廉价上镜的头等包厢票,公众迅速从好奇变作反感,也就在情理中——更何况某些既想获得“冰桶效应”又豁不出去感冒打喷嚏的主,据称还偷偷在冰水里做手脚呢?

  按照新西兰人最初的构想,慈善募捐是“珠”,“冰桶挑战”不过是装“珠”的“椟”,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善款募集效率的最大化,才是任何一种慈善募捐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随着“冰桶挑战”的迅速商业化、娱乐化、秀场化,其善款募捐效率继续低位徘徊,“廉价名人秀”的色彩却越来越浓厚,而这种趋势在其传入中国后,则显得变本加厉。当“冰桶挑战”变作买椟还珠时,在大热天连用水用电都要精打细算的普通人,凭什么要陪着一群非富即贵、却为了一张廉价“抢镜门票”不惜往自己身上浇大桶冰水的人发疯?

 

 原标题:陶短房:冰桶挑战 普通人何必跟着富人们发疯 

作者: 来源:财经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zff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位邮箱:zf@zgqfwh.com 京ICP备12034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