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民族、国家、政党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谁都明了。人类处于原始社会为生存而谋的阶段时,部落首领的任务是带领民众在最小牺牲范围内获取食物,这就必须让民众跟着有经验的人走。在中国就出现了伏羲这样的经验智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了一套指导人们生存生活的理论经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逐步积累形成中国人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中华道德哲学。从此,中国人做人、教育、制造等一切活动都在此思维理念下行动,形成中华文化的根本骨架,引导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同时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尽量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遵守天地生存之道,形成人与万物和谐之德。
过去,每个朝代就是一个国家,必定要确定其教育方针,不管教育路线、方法如何变动,其做有德之人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基于这一理念,教育法规定的教育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放在首位的。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给你具体的技术手段,而是教给你对人生、社会、宇宙最基本存在的思考,因此,各朝代就把先人的这种思考经验整理成经典留给后人学习,留下捷径。除了儒家的十三经以外,各个领域都有经典。也就是中国过去的教育是不细分科目的,世界一切事物就是一个整体,教学时师长先教给你这个道理,然后从具体数字或现象中要你去找出这个理的存在,你可以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理。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文。琴棋书画,各方面都是通的。
学科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是有差别的。最大区别在哪儿?现代科学可以分成三大块: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中介。现在合称“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的理论产生后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都是为技术这个中介服务,由这个中介过度到应用中,理论立马就能见成果。技术一旦创造出来,最大的特性是能复制,普通技术工人就可以完成。电脑专家发明电脑后,不需要一台一台去造,技术可以去完成。再高深的理论都可以变成现实。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复制性决定了它的规模性,现代教育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就是与现代科学这个特性想适应的。现代教育就没有“师传”,只是大规模授技。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为没有这个中介,靠的是师徒传承和个人感悟。
现代文化明确将世界划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范畴。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所以,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限于物质世界。我们古代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代科学就是在研究形而下的器的结构之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要通过器去找到让器“聚而成形”的那个气,即组成器的那个道。器只是个结果,象,最终是要通过器的而找到那个理。因此,传统文化思维是不能精细分成对各种器物的研究。
自从西方思维方式传入以后,一分为二,无限分解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从此,我们的教育大纲没有了一个整体的贯穿所有科目的理念,而是各自为政,设了许多的门,就是没有通向其他门的通道。就像进入一个社区,你不晓得从哪条路进去,直接有人把你带到了一个门前,你费了很多力好不容易打开了房门进去了,并在里面做了一台自认为无比有用的巨大的机器,却发现没有办法出门,只能拆卸后运出又找不到走出社区的路。这就是没有道而乱投门的悲剧。今年有一次回乡下,由于导航没更新,要上高速的我们开车竟然跑到江汉平原一个稻田中心的泥巴田埂上,折腾三个小时,车身全是泥,还是问了人才逃出。这就是没有道找不到门的实例。如今的整个教育现状就是如此。不了解整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了解社会需要,中小学为考试而设课,大学设几十门课为了职业,没有为做人而设课这个理念。本末倒置了。
我对自己受教育过程感受很深,昨晚回家把三十几年前的大学笔记本找出来,又找了《中国古代汉语》的教材,想看看汉语如何体现先人的造字理念,想着北师大82年的教材应该有,至少前言中会有一点点介绍吧,可是翻遍上下册,发现上册全是文选,下册通论部分也只是讲一下语法结构,汉字演变之类。整门课就没讲过贯穿于造字中的理。今天再看北师大《古汉语》教材编排,仍然如此。当年82年,北师大中文系是五年制,在全国是最好的,还有很知名的老师如陆宗达、启功、郭预衡、王宁,许嘉璐等。我困惑为什么这么多好老师没有一个教给我们贯穿中华文脉的那个理呢?中国文艺理论,首推刘勰《文心雕龙》,他的首篇就是《原道》,其次是《征圣》,再是《宗经》,然后才是各种文体。如果当初有老师给我们讲讲《原道》,我们就知道了《周易》道的原理啊。文是什么?心是什么?诗歌意象是什么?这些《原道》中都有,刘勰的思路非常清楚,不管学哪种文学体裁,首先要搞清楚文以载道的原理,再是跟着圣人的路子去领悟,然后是跟随圣贤留下的经典去仿效学习才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我们恰恰相反,一下子堆砌二三十门课,每门直接讲它的特点、结构、公式等,到最后还是一团雾水。我们学了五年中文,全年级会作古体诗的几乎没有,能赏析几句的也不多,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晓得什么叫“律”。直到现在,我问同学千字文中“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怎么解释,还是没几个能答出来。这在过去是小孩子的启蒙读物。我翻看现代版几个版本,没有一个认真解读对了这句话的。还有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年与岁的不同是什么?这涉及到古代的历法知识,其实就是《周易》阴阳变化原理,今天真没几个能说出来的。我后来教书,感觉自己这个水平真是在误人子弟,我毅然调出了学校,回头来看,其实真不能怪老师,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大纲有偏差。我们教育的路子有问题。
我的责任心支使我现在来疾呼,当今教育改革一定要改变理念,希望国家教育部门重写教学大纲,重编教材。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为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党的教育方针自然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方针。那么,一个国家推崇什么价值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看教育的核心目的和核心价值观以及指导思想。
中国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是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
这里有个前提是:这个党必须能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凝聚民心而团结在党周围共同维护这个国家。国家是涵盖了整个区域内全体国民利益的集合体,党是国家下的局部的概念,无论这个国家是一个党还是多个党,国家整体的利益绝对高于政党利益。而且,党员只是全体国民里的小部分人。党员的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也是有不同的,而且有的时候是会发生对立和矛盾的。因此,教育理念必须是为全体人民所接受的统一的意识作为指导思想。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现存的,就是指导了我们民族生存几千年的《周易》道德理念。这与共产党的宗旨是非常吻合的,因为共产党提倡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遵循天地道德的最好体现。因此,共产党及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遵循天地道德。
人的行为总是在意识指导下行动的,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识,人们就不知所措。那么作为教育,首先有了这个“道德”指导思想后如何运用到教学大纲中呢?其实不论哪一科目之间都是一个宇宙整体信息贯穿其中,所以,每门课的设置都应以找到这个“道”为出发点。像物理,就是通过物的变化找到物的构成之理,然后通过这个理推及物质,找到各种外形下物质暗含的这个原理,人类去分别它存在对人的作用,再进行生产,改进,就是人类创造了。数学,就是将数的排列原理找到,推及未知世界的逻辑排列。文学艺术,都是个符号,也就是象,你了解了象理+数理=义理,先把义理掌握后,再从文字、文学、文艺等象中去找到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个理的,各种形式就都可以掌控。所以,我认为,各科教学大纲上先要求写出这门课要体现的“道理”,如何体现的,怎么教给学生遵循这个理。然后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设哪些课,说出体现的理后,还要说出每门课之间理的联系,门与门怎么相通的,就是最终如何走出这个门后通往大道的。通了理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哪个门,只有这样,学习才不会是一种负担。
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把天理道德永远定为教育的中轴线,就不会随社会利益而摇摆,人民就能用自己的智慧选择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最佳领导者,社会秩序自然就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