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赣县韩坊乡梅街村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黄为坤。
32个春秋:缘于一个承诺
1982年的梅街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大人小孩偶有小病都可能久治不愈。黄为坤立志于改变这种状况,承诺只要村民需要,便不离不弃,全心服务。
夏日的梅街村绿意葱茏,空气清新,忽然一阵躁动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黄为坤骑着摩托车匆匆赶回村卫生所。原来,他在出诊途中接到电话,有一名发热患者正在村卫生所等待诊治,待手头上的病人病情平稳后,他便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
患者林振泉在村卫生所焦急等待,满头大汗的黄为坤顾不上喝一口水,一进门便开始为他诊治。林振泉说:“在梅街村大家都认识黄为坤,他医术好,所以大家有什么不舒服,都习惯到他这里看病,常见病不出几天就能好。”
黄为坤深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医术,才能更好兑现承诺,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他坚持“充电”,学习中西医治疗知识,练就过硬医术。如今,黄为坤不仅能非常娴熟地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对部分疑难杂症也有独到看法。村民黄若钱因患重病被一家三级医院宣告治疗无望,经过黄为坤的精心治疗,一个月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13万公里行医路:心系百姓健康
1982年至今,黄为坤出诊近5万次,行程13万公里。“我愿意用自己的疲劳指数来换取乡亲们的健康指数。”黄为坤走遍了梅街村庄屋场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每一名村民的健康。
黄为坤自己是个病人,但是却在病人面前不吐露出半点痛苦。纵然胆管内的“T”形管引流随时有脱落危险,但只要病人一声呼喊,他仍然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出诊。“我早到一分钟,就可以早一分钟为病人减轻痛苦。”
1987年夏天,黄为坤到坳背组出诊后返回村卫生所。当时,因连降大雨,通往村卫生所的两座木桥都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想到还有几名病人等待诊治,黄为坤头顶药箱,走下齐腰深的水中强行过河。当时水深浪急,一根横木突然冲来,将黄为坤推出几十米开外。所幸他识些水性,几经艰险摆脱了困境。
2005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日子,黄为坤胆管结石梗塞并发胆绞痛、寒战,高烧不退,此时,他接到下旺组村民陈光亮的求救电话——他的妻子在家突然晕倒。接到电话,黄为坤不顾自身安危执意出诊,妻子只好目送着虚弱的丈夫骑上摩托车远去。出诊回来时,黄为坤连下摩托车的力气都没有了,直接跌倒在地。
黄为坤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好口碑。“有黄医生在,我们就觉得安心了。”村民朱端钢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50元不到的处方价:医者仁心
记者翻看黄为坤近年来所开的厚厚一沓处方单,竟然没有一张处方价格超过50元。
“村里的人过日子都不容易,所以我都尽量为他们省钱。这30多年,除了部分大病、重病患者,我的处方单大部分药费不超过10元,加上门诊统筹的9元,村民看一次病也就10多元钱。”黄为坤说。
“有一次我妻子大半夜胃疼,黄医生出诊到我家,打了针又忙了几个小时,他只收了5元钱,我都非常过意不去,但他就是不会多收。”村民廖四晶表示,在黄为坤这里看病,从来不用担心多花钱。
32年来,黄为坤碰上了非常多的家庭困难病人,已记不清为他们垫付了多少医药费。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哪能什么都为了钱,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没时间,病人还等着我呢!”黄为坤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32年来,他从未在患者家中吃过一顿饭,也未在哪个亲戚家住过。32年来,他不是在给患者看病就是在出诊的路上,几乎没能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他的奔波只为兑现当初的承诺,践行医者仁心。(朱钟 见习记者 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