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刘力红医生的《思考中医》一书,还只看到他《师徒相授》这一节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这点很重要,否则,你一辈子在门外兜圈子,摸不到门或者在学术道路上坚持不下来,可能就是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的环节。”这很平常的几句话,怎么突然触动我的心弦,我就像修禅时法师说“开悟”似的感觉,心梗间有块东西堵着,立马想着领我进《周易》之门的昌颐师父,就想赶紧向他表达我的那种感恩心态。越想越忍不住,就给远在湘潭的师父发短信,说“我看书突然悟到:师者,人生之至宝也。我现在非常感动,流着泪水给您发短信,我现在体会到的人生乐趣都是靠您领我进门获得的。”师父打来电话,我在电话中放声大哭。师父说:“你心灵升华了。”我平静下来后,电话中跟师父说了我哪些方面受了感动。
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师看得那么崇高?《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天地定位后,万物作。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如何顺应天地之道需要有“通天道”者的引导。《周易》中将“师卦”放在第七,是乾坤定位后,生命诞生(屯卦)、启蒙(蒙卦)产生需求(需卦),引起争执(讼卦)以后出现的“师卦”,此处师是争讼双方聚众解决利益争端的一种手段。由于聚众,就得有“长”作领导制定一定的纪律,要大家统一行动才能获取本方的利益,因此这个“师长”必须得通晓天文地理和人间的各种关系。当利益双方平静以后,这个“师长”就成为了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人,被敬称为“师”。能成为师的人必须通晓天地之道。所以,师者第一责任是“传道”。传什么道?首先是传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这个整体思路。也就是《周易》揭示的宇宙万物生存之道和万物形成之道及人类在宇宙中与万物和人相处之道,顺其自然能得多少,就是人之德。
师者,首要任务是传授天地道德这个总纲,只有灌输给学生这个整体思路后才可以“授业”。也就是传授技术技巧等手艺。这些是人类根据天地之道仿制模仿的生存工具,只有先了解了其构成原理才能很快掌握其生成结构。成形是次要的。可是如今我们教师的职责正好搞反了,一是,把宇宙整体从细枝末叶上分解来讲解各科,各科又都设置自己的符号系统,繁杂而难学,跨科很难。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所适从,没有航标也。二是,教师只在传授知识,不重传道。即使传道也只重视传这一门学科的构成原理,而不是传整体文化思路。纲举目张,不提纲,而盲目撒网,结果学生连技能都无法学会,更不懂社会生存之道了。所谓“知识”是已经知道了的见识、常识,是过去了的东西。我们学习这些过去了的东西,总会感到厌倦。因为,老师没从道上让学生懂得“乐道”的乐趣。只有掌握了“道”,才会其乐无穷的。
只有针对道,学生才会有“惑”,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才有意义。当今学生根本不 向老师提出惑来,即使有也是百度上去搜。没有惑,没有疑,就没有学习探究真相的动力,就永远停留在已经成为过去了的知识的汪洋中。而且,还有个误区,以为知识越多越好。这些陈旧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才是真的。“反动”是违反自然之道而逆动的意思。从人脑的接受空间来说,空间是固定的,被这些知识充满后就没有容纳新的东西的空间了,所以你就会妄自尊大,固执己见,不再与外界沟通了。技术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大批量生产的,而道是靠个人感悟的,一旦你脑海里储藏的是道理,你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可以永远有激活的可能。一个老师,如果教的学生感觉学东西越学越简单,越学越容易,那这个老师的教学思路就是正确的,相反,学生不想学,学得很艰难,觉得太复杂,被迫而学,那就是误人子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乃可为师。”尽管知识都是过去式,不学,不启蒙也无法去创新。因此,“温故”是教师让学生创新的一种手段。“知新”是目的。只有让学生在温故基础上能知新,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那么,怎么检验学生知新了呢?就是看学生学得乐不乐。因为人都喜新厌旧,有新才有乐,有自己的感悟与古人通,也会产生共鸣而乐。创新并非每个人都要创造出一个新物件,而是学理过程中总感觉有新的收获,自己的新发现。一旦有这种新发现,你就会“会心一笑”或“喜极而泣”,产生心灵震动。此时有了乐,就更想学,也会不由自主对给你这种乐的人产生感激。所以,一个称职的老师是给学生学习的乐趣。“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的学问在这种学习的乐趣中深入进去,你就有动力坚持下去。反之,如果学得很痛苦,你肯定会放弃,转而去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或放任自流享乐着得过且过。
学习的乐趣从何而来?是从师处来。因此,师者,人生之瑰宝也!
我们的生命是天地父母所给的,“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师,古时尊称为“师父”。“父”,不仅仅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是指其崇高、伟大。乾卦,代表天、父、君、首。古时能通天地之气的只有“巫师”。“巫师”是必须德才兼备,其地位比君主更尊贵。因为君王的行为智慧需要巫师从天地父母那儿取回再传授给他。所以师父收弟子一对一传承是我们古代教育的最佳方式,因人施教,因为他传承的是道、是理,只能靠感悟,不可能大批量复制。而现代科学主要是依靠技术手段这个中介来传播,技术存在的目的就是促进生产,形成流水生产线。因此,现代教育也是几十人几百人一个班,教师只在传播这种技术知识,根本无法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所需的层面去。“师父”就变成了“师傅”,也就是一般的技工园圃里面传授技艺的“傅”,失去了“师父”是“通天”,解读天地之道的本义,只剩下技术传授,就像太极拳师傅只教会几套太极操动作就行,根本就不懂太极的含义。因而“师傅”也就逐渐失去了为父为天那样的威严!当今的大学教授能有几个知心的学生呢?学生更是缺少了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恩。针对一些大学老师个人品质问题而扩大为侮辱人品的“叫兽”,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一个国家不再尊师重教,证明统治阶层根本就不愿接通天地之气,家国焉能不败?
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很多的师,但能得一指点明津的“师父”不是每个人都有此殊荣的。我庆幸自己“得天佑之”的同时,更是对自己师父本身的“为师为父”品德的感恩!他的《周易》道德哲学就是从道德角度教导我理解天之道、地之德,人之行。不仅灌输给我这个认识世界的观念,更多是教我如何用这种观念指导人生行为。我从师不到半年,学《周易》觉得非常简单了,没涉猎过的《中医》领域也觉得很好理解,过去反感的数学通过术数推理也觉得容易把握了。而写感悟、写文章感觉就像泉水自动从高山涌出汩汩而流,再也不用费心用神地构思。因此,今天被他人文字一点开就无法控制感激情绪。但愿天下好学之士都能得到一明师指点,都能学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