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宗教 >> 内容

拉萨堆绣唐卡传承人罗布:“绣”出来的美丽人生

时间:2023/2/8 13:40:53 点击:

  核心提示: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独树一帜,讲究拼、缎、刺、绣、缝等,其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目前,拉萨堆绣唐卡已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拉萨堆绣唐卡传承人罗布:“绣”出来的美丽人生

   图为罗布(左一)正在和徒弟精心制作堆绣唐卡。这门古老技艺正是这样在师徒间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本报记者晓勇提供) 

  作为拉萨堆绣唐卡的传承人,罗布在将近30年的学习创作中,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以及80余幅小型堆绣唐卡作品。其中,他的堆绣唐卡作品《吉祥天母》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

  2014年7月23日12时30分,在拉萨市娘热沟,一幅巨型堆绣唐卡——《锦绣莲花》,在山沟两山相隔的石崖壁上徐徐展开。攀爬到对岸山坡遥望过去,巨幅唐卡上所绘师徒三尊以及莲花生大师的八个化身造型神态各异,由各色上等绸缎搭配的画面,让人在粗犷中感受到了细腻。

  远远望去,突出的主体、鲜明的色彩、强烈的对比感,《锦绣莲花》在高原特有的湛蓝碧空下,像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在盛夏郁郁葱葱的山野间焕发出夺彩的光芒。

  这幅高16米、宽13.5米,名为《锦绣莲花》的巨幅堆绣唐卡,正是罗布和他的十几个弟子与西藏誉桑唐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大师龙桑从一笔一画的绘画到刺绣和堆绣,全部采用上等的丝料,花费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制作完成的。

  这一天,正是《锦绣莲花》在拉萨的首展。也是这一次,记者初次见到了拉萨堆绣唐卡传承人、西藏工艺美术大师、一级唐卡技师罗布。

  有堆有绣,在彩色浮雕艺术中实现人生梦想

  罗布给人的第一印象极为平常。他个头不高、言语不多,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在人群中极不起眼。但也正是这第一印象,记者认定,这位一早就开始忙前忙后的中年汉子应该就是自治区非遗保护处负责人阿旺丹增让记者所找的——拉萨堆绣唐卡传承人、西藏工艺美术大师、一级唐卡技师罗布。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普通,恰恰是藏地许许多多唐卡传承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13岁那年,罗布从老家林周县的一个小村落来到拉萨,投奔色拉寺的僧人哥哥强巴平措处。在哥哥的引荐下,他拜色拉寺已故堆绣唐卡艺僧洛桑列珠为师,学习传统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

  在寺院里,像洛桑列珠这样的僧人被称为艺僧。艺僧们在寺院的主要功课和职责就是学习技艺、创作作品。

  罗布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堆绣唐卡,对这门民族手工艺很感兴趣。在那个年代,能有幸成为洛桑列珠为数不多的俗家堆绣唐卡传承人,是此生最幸运的一件事。我相信自己与堆绣唐卡的这种缘分是前世积累的,所以,将堆绣唐卡传承与发展下去是我这一辈子的责任和义务。”

  进入色拉寺后,罗布一直跟随洛桑列珠学习堆绣制作工艺。除此以外,藏传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经》,还有《比例学》、《色彩学》、《轴化法》、《智者绘画法》、《物图与比例》等都是他要认真学习的课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年间,罗布在洛桑列珠老师傅跟前慢慢练就了一套堆绣绝活。直到6年后,由于多种原因,罗布不得不从安静且衣食无忧的色拉寺离开,独自在拉萨打拼。

  罗布回忆道,那些年,自己在社会上做过许多活计,但从老师傅洛桑列珠处学来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却始终没有放下。

  每当夜幕降临,罗布安静地盘腿坐在自己租住于措美林的小屋木床上,在幽暗的灯光下,把白天打工间隙从八廓街“搜罗”到的旧绸缎,剪裁贴缝、穿针引线,看着一个个藏传佛教人物以及花卉、鸟兽在自己的虔诚与妙手下鲜活诞生,为生活打拼忙碌的操劳感顿时消散。

  窗外寂静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对于罗布来说,那是过往岁月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日。但也正是这段时间,让罗布积蓄了力量,为拉萨堆绣唐卡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了储备工作。所以在他看来,那段艰难时日也是此生最快乐且难忘的。

  师徒传承,古老“绣”技焕发新活力

  在拉萨娘热乡小学旁的一个简易平房内,坚参、巴桑、德吉卓嘎、达瓦盘腿足结跏趺,席地坐于屋内各个角落。他们手拿绸缎,略微低头,或穿针引线,或剪裁贴缝,忙碌却安静的样子给这个小院增添了一份闹中取静的安宁感。

  这是记者第一次来到位于娘热沟内、罗布的“堆绣主阵地”时看到的情形。这里也正是罗布平时教授徒弟的娘热乡“拉萨堆绣唐卡学堂”。

  2006年,在拉萨打拼多年后,有了些许资本的罗布在多方支持下,在拉萨措美林办起了第一间门面不大的民族手工艺缝纫店,主要制作大型唐卡即堆绣唐卡,同时还制作一些民族风格帐篷、旅游纪念包等。

  此时,多年在社会上游走奔波的经历,不仅让罗布练就了一套拉萨堆绣唐卡的绝活,他还把埋藏心底多年的将堆绣唐卡技艺传承下去的梦想付诸行动,开始广收爱好堆绣唐卡的徒弟。

  除了德吉卓嘎,罗布的学徒以男子居多。当你看到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在那儿耐着性子穿针引线、剪裁贴缝,可千万别觉得好笑。论起手艺,他们一点儿也不比女人差。

  看他们灵活地飞针走线,还不忘和记者聊起他们的老师,只觉得那针仿佛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每一次下针,都是将胸中的千壑,“画”在布上。

  在这个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院落里,罗布和他的徒弟们日复一日地剪、贴、堆、绣,一幅幅远看似刺绣、近观如浮雕的工艺美术品在经历日积月累的辛劳后,一一诞生。

  在罗布的娘热乡“拉萨堆绣唐卡学堂”,靠近角落窗台边的一张藏式木床上,一个盘腿而坐的小伙子认真地用马尾缠着五彩缤纷的丝线。

  他叫巴桑,是罗布的大徒弟,今年30岁,已跟随罗布老师17年了。

  那一年,13岁的巴桑在吉崩岗小学上六年级,与正在拉萨打拼的罗布同住在措美林。对于每日忙于剪、贴、堆、绣的罗布,巴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没事时总喜欢跑到罗布家去看他的“绣”技。日复一日,罗布看出这个孩子对堆绣这项技艺有兴趣,就说:“如果想学,我教你。”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从此让这对师徒同甘共苦,走过了17个春夏秋冬。

  罗布的弟子、今年26岁的坚参,已经获得了自治区三级唐卡技师称号。他13岁起就跟着罗布老师学习堆绣唐卡技艺。在他看来,制作一幅堆绣唐卡需要极大的耐心,更是一个耐力活儿。他坦言很喜欢这个过程,为自己成为罗布的徒弟、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而自豪。

  在“拉萨堆绣唐卡学堂”里,来自萨迦县的聋哑人班丹云旦和出车祸致腿部残疾的巴桑,以及来自拉萨群增孤儿院的次仁罗布,各自手拿一块绸缎认真地干着活儿。记者了解到,这些年,罗布的堆绣唐卡学堂接纳了不少孤儿、贫困家庭的孩子和残疾人为徒。

  在这些弟子的眼里,罗布既是严师,也是亲如慈父的家长。“罗布老师平常对我们非常好,要是我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可能地帮助我们,我们也很愿意和他交流。”罗布唯一的女弟子、26岁的德吉卓嘎说。

  在穿针引线,日复一日的剪、贴、堆、绣的过程中,罗布和他的弟子们将藏族传统技艺之一的堆绣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现在,巴桑、坚参都已出师,而且是罗布的得意弟子。但他们却依然选择留在罗布老师的身边,与其他师兄妹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堆绣唐卡。

  “在制作堆绣唐卡时,所有的线条都要用马尾缠上彩色的丝线缝制。”巴桑介绍说。

  过去,罗布和弟子们为寻找缝制堆绣唐卡所用的丝线,经常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物力,也曾到江南的苏杭等城市,却像无头苍蝇般到处碰壁,不知下一站该往哪儿。直到2012年,罗布随西藏代表团参加深圳文博会时认识了苏绣传承人姚卫娟女士。从此,他的堆绣唐卡所需丝线问题迎刃而解。按照罗布的要求,姚卫娟从苏州把各色最上等的丝线寄到拉萨,这让罗布少了许多周折。

  “除了上等的丝线,制作一幅堆绣唐卡还需要在佛像的局部嵌上珠宝。很多原料还要从印度、尼泊尔选购,因为堆绣唐卡一般由寺院收藏,所以其选取的材料注重质量,材料成本也很高。”罗布说。

  精进技艺,让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在雪域落地开花

  传统的堆绣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每年,在藏地,许多大寺庙都有一次晒佛也即展佛活动。在拉萨,最著名的莫过于拉萨雪顿节哲蚌寺的展佛仪式。

  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清晨,当最后一抹黑夜还未褪去,通往拉萨西北角更培乌孜神山的路早已布满了黑压压的朝圣人群。

  当高原第一缕阳光,刺破最后的夜幕照向大地之时,伴随着僧人乐师登上突起的岩石之巅,举起金光闪闪的法号和唢呐,吹出宽宏悠扬的乐曲,在庄严平安的佛号声中,站在哲蚌寺展佛台顶部的僧人们向上徐徐拉开金色的幕帘,一幅色彩艳丽的佛像,从下而上一点点展开。

  这幅巨型释迦牟尼尊像唐卡正是堆绣唐卡作品。这种唐卡技艺传自寺院文化,如今却在雪域高原,成为世俗与宗教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象征。也正是一代代像罗布这样的堆绣唐卡传承人的努力,才使堆绣唐卡技艺正从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走向民间,在雪域处处落地开花。

  一幅堆绣唐卡的制作,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每一幅堆绣作品是堆绣传承技艺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许多寺院艺僧们美妙的艺术佳作。除了众所周知的拉萨雪顿节哲蚌寺和色拉寺展佛仪式外,每年,甘丹寺、楚布寺以及藏地的许多大寺院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晒佛即展佛仪式,让信教群众瞻仰佛本唐卡,共同祈祷众生平安。这些年,看展佛也成为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时所向往的一大体验。

  罗布告诉记者:“不久前和徒弟们共同完成的《锦绣莲花》,是四川德格藏区的一个寺院订制的巨幅唐卡,在完成拉萨首展后,这幅唐卡运送到了该寺院,作为该寺一年一度的展佛用唐卡。这两年我和弟子们通过制作这幅唐卡,不断传承与发展拉萨堆绣唐卡技艺。这几年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西藏的唐卡艺术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今年43岁的罗布说:“飞针引线不过是完成一幅堆绣唐卡完整过程中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还要进行大量的工序。”制作一幅堆绣唐卡,要用各色的上等丝绸、彩缎、毛毡、线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

  “注重对人物造型和神态的塑造,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在粗犷中体现细腻,主体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这些是堆绣唐卡技艺传承至今所注重和讲究的。”罗布说。 

  30多年过去了,罗布不断精进自己的堆绣唐卡技艺,使其不断发展丰富。如今,罗布的女儿正在上中学。他说,自己并不刻意要求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我希望女儿首先要完成学业,在此基础上,如果她有兴趣,我就教她堆绣技艺。”

  罗布相信,随着国家对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上外界对西藏唐卡文化关注度的不断升温,他和徒弟们在未来将会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记者也相信,这位几十年如一日的藏族传统手工艺人,一定能实现他的心愿,让拉萨堆绣唐卡技艺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zff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位邮箱:zf@zgqfwh.com 京ICP备12034989号